低碳智慧

不老之约查看视频
低碳

绿地系统

发布日期: 2016-07-29 点击次数: 38054

        结合人居环境建设要求,筛选景观效果好,并具有高耗碳降温功能和芳香保健功能的乔木类为主的植物,运用生态配置模式,优化绿地的生态服务和固碳功能。

        新城林地覆盖率达到 15%,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 45%,强化天然氧吧的特色。 

        将各类植被依其不同生长习性,有层次、有季相、有色彩地互相配置,构建以绿叶与观花乔灌木为主的景色,发挥植物生态性、艺术性与观赏性, 打造成能满足人们行为和心理需求的“花园式”景观城区。 

        营造类型多样的生态绿地,进一步完善包括内湾区水域周边、外海滨海带、园林式林荫道路绿带、养生居住区及不老文化区绿地等城区绿化,形成近自然的绿地网络系统。 

       生态保育、生态恢复及重建相结合。在全面保护近自然森林和湿地前提下,通过生态恢复与植物造景技术,改造生态价值低的植物群落,整体提高绿地生态景观价值。 

       采取基于植物多样性的自然式栽植技术,营造适应区域自然环境境条件并具有自我更新维持能力的多层次、高绿量、高生态效益的城区绿地。 

        丰富绿地的科学、文化、健身等内涵。在营造环境优美的绿色空间中,融入地域人文元素,提高新城绿地内涵,发挥绿地对区内人居品位的提升作用。 

        交通道路与园林式景观自然汇融。道路栽植多排行道树,路旁营造宽阔的绿带,并采取园林式布置,构成种类丰富、景观优美、生态效益好的园林道路。 

        保护原有绿地和植物,软化硬质景观标识,构建有大目湾绿化景观特色的标识系统。

 

 

生态系统


基本要求 

       1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贯穿于新城建设全过程,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原则,保护和建设高覆盖率的城区绿地系统,构建生态低碳的新城区。 

       2、尊重新城自然环境现状,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湿地,预留鸟类栖息地,实施水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,建立以本地适宜生长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。 

       3、平衡协调环境、经济、生活等多目标的土地开发,构建山岭-水系-绿化-湿地-滨海有机融合的“复合生态系统”,形成半岛自然骨架与新城空间一体的新城格局。 

       4、统筹考虑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,鼓励水资源综合利用,发挥节水、降耗和控制污染排放的综合功能,建设废弃物分类收集的示范城区。 

 

 生态保护 

       1、结合“复合生态系统”建设,创造满足动物迁移要求的生态通道,为动物生存创造良好的栖息生境,形成较为完善的生物链,促使生态平衡。

       2、控制生态通道与自然湿地周边的建筑物高度及建筑密度,注重建筑的形态与整体环境的协调,努力成为自然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相和谐的典范。 

       3、针对“复合生态系统”的功能,超前开展相关研究,提出长效管理机制与制度,实现背山滨海的半岛生态资源健康安全,成为新城不可或缺的生态资源。 

 

 水体景观 

       1、全面建设生态型的城区排水系统,完善排水管网系统,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 100%;结合雨水收集与防汛工程建设,控制面源污染对城区水体水质的影响。 

       2、构建与新城自然生态和谐的水体景观,采用低能耗处理工艺净化外海区海洋,补充内湾区景观水体。利用潮汐产生的内湾与外海水位差,形成区内湾水体的流动与循环。 

       3、景观水体采用生态维护措施,运用生物操控技术,以及太阳能曝气水质维护技术等低碳节能技术,构建满足海水水质特点生态链,保持城区景观水体水质。 

       4、开展城区水体生态需水量研究,结合地形条件开展雨水收集与利用。利用绿地、透水地面、贮留渗透水池等对雨水就地进行回渗,控制初雨污染,涵养地下水源,控制海水对土壤的侵蚀。

       5、结合河道堤防岸线建设,在临水区域建设近自然湿地,在主要河段设置木质生态水景走廊,下植水陆双栖植物,采用太阳能动力泵营造水流和瀑布喷泉进行增氧,形成低碳、生态的水体景观。  

       6、在新规划建设的景观水体,采取浅滩缓坡和植物生态护坡,形成丰富的近自然的生态景观,提高水体质量,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。 

       7、河道开挖土方或滤干后的河道淤泥应就地资源化,用于河床改造或坡岸构建。 

       8、结合新城以海水作为景观水体水源的特点,超前研究水体安全及生态维护技术体系,形成大目湾新城景观水体需求的应用技术集成体系与长效管理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