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城要闻

不老之约查看视频
领导视察

大目湾实验学校自主研发APP,让垃圾分类更精准更“智慧”!

发布日期: 2019-07-16 点击次数: 946

        全校楼道及公共场所一共54个垃圾桶,个个都贴上了二维码,“扫一扫”就能精准记录当日垃圾分类情况。根据后台数据,追根溯源,还能对投放垃圾不精准的学生,开展针对性的教育。

       研发这款APP的,是象山县浙师大附属大目湾实验学校的副校长张金桥。缘何自主研发,学校配套制度又是如何?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。

       垃圾分类,人人有责。可如何精确到个人,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知识,并进行准确分类,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。

       浙师大附属大目湾实验学校成立于2016年,是一所九年一贯制新学校。作为宁波市垃圾分类示范学校,该校已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不错,但学校方面自我要求较高,希望能落实到“每一个”。

       记者了解到,该校此前已实施一些有趣的措施,解决了教室内垃圾桶精准分类的问题。比如,给每个孩子分发环保袋,每人一个。个人将垃圾分类后,每日定时投放到教室后面的垃圾桶里。可回收的垃圾,则定于每日中午12点-12点20分集中搜集,统一售卖后所得再回馈班级,并用于慈善公益事业。

       这些小举措令孩子们的积极性高涨,有些学生甚至背着可回收垃圾来上学。然而,教室里的垃圾分类精准了,楼道里以及校园共同场所的垃圾桶怎么办?

       今年三月,学校主要领导及骨干教师进行了“头脑风暴”,最终希望以智慧的方式,来解决这一困扰。

       曾是语文教师,后转型教信息技术的副校长张金桥,便萌生了研发APP,监管垃圾桶的想法。经过前期酝酿,中期不断地摸索,以及十几天的埋头探究,一款简单实用的APP诞生。

       今年5月起,象山县浙师大附属大目湾实验学校楼道及公共场所中的54个垃圾桶全部贴上了二维码,学校借力智慧校园应用,监管垃圾分类的“最细一步”。

       这个简约款APP,到底如何监管垃圾分类,又是如何运用后台数据进行分析?
       原来,在学校未放假时,每天早上和中午固定时段,学校各楼层的垃圾桶旁都有党员教师到现场检查,用手机“扫一扫”,就能跳出相应的管理信息,同时可以对分类情况进行在线反馈。反馈包括垃圾桶整洁度和分类精准度。

       检查人员以学校党员教师为主,采用桶长、层长、楼长层层包干制度,桶长管一个桶,层长管一层楼,楼长管整幢楼,把责任细化到到每个党员,使每个垃圾桶点位都有三个直接责任人,使每个垃圾桶每天至少有六次检查反馈,并将检查结果在全校反馈。

       每个垃圾桶“一天六刷”,也就是六次做线上反馈,几乎能动态掌握每个垃圾桶的投放情况了。而每一次例行检查,只占用老师几分钟时间,却让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、精准化,检查反馈实时化。

       今年5月试行后,学校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。后台数据显示,学校楼道里有几个垃圾桶,白天检查的情况都不错,但次日上午的“第一检”必定糟糕,晚上发生了什么?

       通过查看校内监控,老师们发现,该校的部分学生是住宿生,孩子们在夜自修时垃圾分类极为粗糙。为此,学校针对部分群体,专门组织了垃圾分类讲座,精准地开展了教育。

       “垃圾分类工作,越到后来越细致。”张金桥副校长说,倘若一遍遍大规模地开展笼统性的教育,对很多孩子而言,是浪费时间,因为他们已掌握得不错了。通过这款APP,简化了老师“打卡检查”的工序,让机器来完成后台统计和监控,找出重点问题,并从源头进行分类控制,还是比较有效的。

       该校党员教师称,自从实施垃圾桶在线检查反馈制度后,责任分工更加明确,指导反馈更加到位,分类的精准度也越来越高。